四川在線記者 曹凘源 視頻/德陽觀察 王攀 海報制作/德陽觀察 何靜
2月24日,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辦公大樓的工藝部辦公區,一場不定期召開的小型會議正在進行,會議的發起者是東方汽輪機工藝部一級副主任工程師曹天蘭,討論的主題是數字化綠色車間建設。
“之前通過技術迭代,我們已經將手工電弧焊工藝改成窄間隙氬弧焊工藝,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,作業環境有了很大改善,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很多。未來我們能否用超聲波取代射線進行焊縫檢測……”話語間,曹天蘭和同事們探討著未來的種種可能性。
今年47歲的曹天蘭,畢業后就從事發電設備焊接工藝的開發工作。從業26年,曹天蘭見證過無數大國重器的“誕生”,也和燃氣輪機技術創新突破共同成長。如今,她的身份又多了一個——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。她說:“如何推動整個燃氣輪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?我們還能做些什么?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事。”
從業26年
見證和經歷焊接工藝的時代演變
“這些高壓缸是汽輪機的重要部件;這個是閥門,也是蒸汽機的‘水龍頭’,用來控制蒸汽流量……”行走在焊接車間里,曹天蘭對著正在作業的裝備和技術如數家珍,這種信手拈來的狀態和26年前她剛進廠時截然不同。
“一開始我對焊接的理解和印象就是街邊有人戴著面具、拿著焊槍焊架子,進廠以后才發現,原來焊接還有這么多花樣和門道。”曹天蘭告訴記者,作為一名焊接工藝技術員,主要工作就是提供焊接工藝指導,包括選材、焊接方法、溫度控制等等,能夠熟練掌握這些技能,并獨當一面,真正靠自己對焊接工藝提出指導意見和解決方案,她用了四五年時間。
曹天蘭在車間了解焊接工作開展情況。王攀 攝
知識儲備和工作經驗在增加,這個過程中,曹天蘭也親身見證和經歷著焊接工藝的時代演變。
“比如說我們的高壓缸,以前上面的接管我們全都是純人工焊接,現在全都可以通過焊接機器人來作業,人的工作更多是檢查問題、操控機器。”曹天蘭說,技術創新帶來的是效率和工人作業環境的雙重提升,“以直徑400毫米的接管焊接作業舉例,以前需要兩名工人焊接一根管,還要水平作業,盡可能減小誤差,需要花費2天時間,現在借助機械化,一個人不到一天就能夠完成,焊材消耗降低了80%,制造周期縮短了42%,生產成本也降低了63%。”
技術的創新突破永無止境。如今的曹天蘭是一級副主任工程師,她的目光也望向了更遠的地方——持續推進數字化綠色車間建設,推動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轉變。
“就像你剛才看到的機器人焊槍,我們下一步還要再加裝激光清洗設備,一邊焊接作業,一邊進行焊縫清洗,不斷提高成件的焊縫質量,在精益求精中,推動清潔能源裝備的工藝進步。”曹天蘭說。
展望產業發展
建言構建安全穩定韌性的燃氣輪機產業鏈
在26年的從業經歷中,曹天蘭見證了焊接材料的許多次改變,而每一次改變都“逼”著她和同事們探索更前沿的焊接工藝。
“比如說,最早我們使用焊接材料是低合金鋼,能承受620℃的高溫,但是隨著燃氣輪機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革新,新設備會產生更高的溫度,我們只有跟著一起創新。當面對溫度高達650℃時,我們就在探索使用耐高溫鎳基合金作為焊材,改進工藝,提升設備性能。”曹天蘭說。
曹天蘭聽工人匯報焊接作業情況。王攀 攝
創新和進步之間,曹天蘭和同事們戰果輝煌。
2015年她帶領團隊,一舉攻克了焊接轉子關鍵核心技術,成功完成“華龍一號”首臺套福清5號核電站機組的建設工作;今年1月,首臺全國產化F級50兆瓦重型燃機(G50)發電機組實現并網發電,曹天蘭是其中的參與者,該產品也是她和眾多科研工作者攻關10余年的成果。
“很激動,G50不僅攻克了燃氣輪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,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。但是當我們成功造出了第一臺原型機后才發現,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。如何持續創新突破,實現批量化生產,如何打造燃氣輪機全產業鏈,這才是最難的。”曹天蘭說。
曹天蘭和同事開會研究數字化綠色車間建設。王攀 攝
從聚焦關鍵技術到展望全產業鏈發展,曹天蘭提出了《構建我國安全穩定韌性的燃氣輪機產業鏈的建議》。
“燃氣發電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板塊,為構建綠色低碳能源結構發揮著重要作用,但是我國自主燃機產業起步晚,成熟度不高,還有不少‘卡脖子技術’亟待攻克。”為此,曹天蘭建議,相關部門可出臺相應政策,給予主要研發單位和“專精特新”企業更多資金幫扶,解決他們研發過程中的資金困難。此外,建議加大引導力度,建設更多自主知識產權燃機示范應用項目,盡快實現規模化應用,打造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的燃機產業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