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1月10日),全新一代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在福建福清下線。這也是目前已下線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、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直驅風電機組。
本次下線的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,由3萬余個部件組成,機組輪轂中心高度160米,相當于53層居民樓的高度,風輪掃風面積53000余平方米,相當于7.5個標準足球場。配套的葉片單支長126米,是針對年平均風速每秒10米以上的海域開發的,可抵御風速達每秒80米的超強臺風。
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葛紅兵:由于直驅機組特有的免維護、發電量大、運維簡單等特有的技術優勢,在深遠海將會大量地進行推廣和使用。
機組在年平均風速為每秒10米的環境下,單臺機組可達到額定功率18兆瓦,每轉一圈即可發出38度電,每年可輸出7200萬度清潔電能,可滿足4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。同時,每年輸出的清潔電能可節約標準煤2萬余噸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.5余萬噸。該機組預計年內實現批量生產,將在東南沿海地區率先示范應用。
首創雙驅變槳系統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壁壘
此次下線的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,在核心技術的國產化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關鍵部件葉片、發電機、變流器、變壓器等完全實現了自主研發制造。
相比陸地,海上風電的制造、建設、運維,都面臨著技術要求高、開發成本高等難題。本次下線的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經過研究人員多年的努力,突破了變槳系統的技術壁壘,在行業內首創全國產化集成式的雙驅變槳系統,在復雜的海洋環境中,相比于傳統的單驅系統具有更強的穩定性,可有效改善超大型風電機組變槳傳動的機械承載,提升機組使用壽命。
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風電研究設計院副院長 曾志:我們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驅全集成式的變槳系統,解決了我們隨著風電機組葉輪直徑越來越大,變槳系統磨損比較厲害的一個問題。
同時,機組此次采用的超高功率密度發電機,具有材料利用率高,經濟性好的特點,可有效降低輸電線路、風電場建設等的成本,提升海上風電的經濟性。
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葛紅兵:這個風電的度電成本會越來越低。按我們國家的這種發展速度,預計每年的裝機需求會維持到6000萬千瓦以上。
我國風電光伏運維能力持續提升
從5兆瓦、10兆瓦到18兆瓦,設備質量和發電效率不斷提升,海上風電的傳輸與利用上也出現了新的技術和方式,推動我國風電運維能力持續提升。
在浙江臺州,國內首個采用66千伏電壓等級集電線路的項目,取消了海上升壓站,采用海纜直接連接陸上的升壓站,相較于傳統35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的海風項目,有效避免了海況等因素對后期升壓站運維的影響。
華電(浙江)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楓:升壓站直接建在陸地上,保證我們后期的升壓站運維工作可以不受海況影響,有效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距離山東省濰坊市北部海岸線20公里的昌邑海洋牧場,海上風電場附近6艘作業船舶正在施工,現場畫面通過5G網絡實時傳送到120公里以外的項目指揮中心。在廣東陽江青洲三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上,5G網絡已經實現了對距離海岸線約55公里、面積超225平方公里海域的全覆蓋。這也是國內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首次運用700兆赫茲的5G網絡技術。
我國五大海上風電基地加速建設
目前,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風電整機裝備生產國,產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,這也為我國加快推進五大海上風電基地建設提供了保障。
近年來,隨著海上風電項目布局的加快和對海域環境的不斷探索,海上風電產業逐漸向大功率、深遠海挺進。目前,我國已建成20多個海上風電產業園,實現了海上風機從6兆瓦到18兆瓦的跨越,加速發展的風電產業也為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提供了保障。
記者了解到,我國大陸擁有1.8萬公里的海岸線,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和6500多個島嶼,離岸200公里范圍內,我國近海和深遠海風能資源技術開發潛力約22.5億千瓦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各地出臺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規模已達8000萬千瓦,截至目前,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已經超過3000萬千瓦,持續保持世界第一。
(總臺記者 張偉 魏明 鄭皓 福州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