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10月12日),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下線。
本次下線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輪轂中心設計高度185米,相當于63層居民樓,葉輪直徑超過310米,掃風面積超過7.7萬平方米,相當于10.5個標準足球場,是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、葉輪直徑最長的海上全國產化風電機組。其中,機組的發電機、葉片、軸承、電控系統等關鍵部套技術均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,是中國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技術快速進步的最新成果。同時,整臺機組由3萬余個零部件組成,供應鏈完全自主可控。
該機組是針對風速為每秒8米以上的中高風速海域量身定制,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風速下,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1億度清潔電能,可滿足5.5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,可節約標準煤3萬余噸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萬余噸。
抗臺風能力強
將在東南部海域率先運用
單機容量越大,說明發電能力越強。此次下線的26兆瓦風機在短時間內再次刷新了全球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,除了發電能力強外,本次下線的風電機組還有抗臺風能力強的特點。
為了應對我國大部分海域平均風速高、鹽霧腐蝕強、臺風強等特點,本次下線的風力發電機組采用了全密封結構防鹽霧腐蝕方案,讓風機能夠更好地在海上滿足25年的使用壽命需求。并配置了雙重抗臺風技術方案,不僅對葉片等易損部件做了結構上的加強設計,同時機組搭載的智能系統,能夠根據風況自動調整風機風輪的朝向,減小大風的影響。經過測試,該機組具備抵御17級超強臺風的能力。
該機組還采用了第三代全集成半直驅技術路線,以及葉片氣動與結構協同設計等新方案。整體發電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時,相較于現有18兆瓦半直驅風電機組,風機整體體積增大不到10%,便于海上運輸和吊裝。經過測算,以500兆瓦的風電項目為例,采用26兆瓦等級的機組能比18兆瓦的機組降低單位千瓦造價5%,提升發電量4%-5%。
該機組下線后,計劃在福建、廣東、海南等沿海風力較高的區域率先投入使用。
風電產業集聚
推動創新步伐
風電單機容量不斷刷新紀錄背后,是我國風電形成產業集群式的發展生態。在全國多地,已經形成了多個風電的產業鏈和產業園,我國已擁有完整的風電產業鏈。
此次下線的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,是在福建省福清市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研發生產的。這個產業園已經形成了海上風電主機、電機、葉片等部件研發生產的完整產業鏈。在6年的時間里,這里下線的風機不斷刷新全球風機的單機容量記錄,單機容量從8兆瓦提升至26兆瓦級。
不僅是福建,目前,江蘇、山東、浙江、廣東等地都已經形成了大容量風電機組部件供應產業鏈和產業園。通過優化生產流程、提高生產效率、降低生產成本,推動全產業鏈創新步伐,使得大容量機組在經濟上更具有競爭力,推動我國海上風電挺進深遠海。
截至今年上半年,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已超3800萬千瓦,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。預計到2030年,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將達到1.5億千瓦,海上風電發電量占東部沿海地區用電量比重將達到約10%。
(總臺記者朱江張偉魏明魏鵬飛盧忠燦)